围棋的基本规则与演变

2023-01-03

围棋的基本规则及其演变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我们不可能对其详加论述。因此这里只是简述围棋基本规则演变的三个主要阶段及其形成的两种不同的规则体系。

围棋产生之初,规则相对比较简单,就是以吃掉对方的棋子为目的,以吃掉对方棋子数的多少来决定胜负。但是随着弈棋水平的提升,如果一方只想求活,另一方就很难吃掉他的棋子。这样来,就慢慢促使弈棋的目的从吃子转变为活子,也就是看谁在棋盘上活的棋子多。这种转变从思维的层面来理解是很容易的。这样一来,棋局结束,数一数谁在棋盘上的活子多谁就获胜。从以吃子为目的发展到以活子为目的,是围棋规则发展的第一个重要阶段。虽然这个过程看起来非常简单自然,但仍然是一个思想上的重大转变。

那么,什么是活子呢?这就必须引入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气。常言道,人活一口气,棋盘上的棋子也是一样。有气的子就是活的,没有气的子就是死的。一块棋要活,就要有对方不能进入的闲空存在,这就是所谓的。随着闲空概念的产生,围棋规则的演变也就进入了等子比空的阶段。


所谓等子比空,也叫数目法,流行于盛唐时期。实际上就是用比空来代表比子。其中,比空是表面直接的,等子条件则是相对隐蔽的。由于表面直接强于相对隐蔽,渐渐地也就不收单官了,也不扣眼位了,渐渐地等子条件从隐蔽到消失,就形成了只比空的做法。围棋流传到日本大致在那段时代前后,现代日本的围棋规则就是导源于此。


及至明代,出现了单方计数法。如果要实现单方计数,就需要归本。棋盘上的361个点全部都算,基本眼位也要算,实际上就成了子空皆地,这就是所谓的子空皆地,眼属双方。既然眼位也要计算在内,那么就有两种算法,一种是双方平分,一种是空属邻子。而后者看起来显然要比平分更合理一些。现代中国的围棋规则就是由此演变而来。
围棋基本规则的演变经历了从吃子到活子,从比子到比空。在这个演变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当今最为主要的两种不同的规则体系:中国围棋规则和日本围棋规则。

对于围棋基本规则的历史演变,陈祖源先生曾有一段极其深刻的评论,揭示了围棋基本规则演变的内在逻辑与哲学本质:一部围棋规则的演变史其实是方法和本质之间的关系史。在子多为胜的本质下产生了不同的具体实施方法,方法本来是用来表达本质的。但当方法比本质更为大家所熟习时,方法有可能渐渐地掩盖了本质,再后来就凌越于本质,于是本质也就变了,就成了另一种规则。


谈到当今棋界存在的不同的规则体系,就很容易使人们想起围棋大师吴清源先生。因为吴先生生前很大的一个心愿就是希望围棋能有一套合理的、统一的、简单明了的规则。吴先生认为,围棋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则,势必影响围棋的推广和发展。围棋的规则首先应该是合理的,能够使围棋本身发挥最大的艺术性;其次是简单明了,令即使不懂围棋的人也能容易掌握。这两点都很重要,缺一则不能尽善尽美。而且,吴先生还进一步指出新规则的要素应该有三点:一是胜负的区分,要用棋盘上活子的数量来计算,双方所围到的空,都应视为是省略了摆上棋盘的子,凡空皆子。二是凡是能从棋盘上拿掉的子是死子,凡是不能从棋盘上拿掉的子都是活子;如有争议,用实战解决。三是找劫必须找劫材,所谓找劫材,就是找劫的一方必须要在棋盘上下一手棋,弃权或虚着都不算是找劫。


-THE END-


本文来源于图书《围棋与文化》,作者林建超。

根据编辑内容需要,对原文有所改动增删。本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本文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转载在于学习分享和传递更多信息。如涉及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刻更正或删除相关内容。





分享